从下岗职工到深山“蛙王”
作者:金华日报 发布时间:2003-09-24 04:22:44 已读:1554 次 文章来源:金华日报
初见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成斌,你无法把他与兰溪市朱家乡余粮山那满坡的柿子和遍地的蛙声连在一起。然而正是这名年轻的小伙子,失业不失志,从城市走向深山,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二次创业之路。
1997年,成斌所在的兰溪市物资局破产,30岁的他因此失业。失业后的成斌没有等待观望,在山里人纷纷进城打工的时候,他选择进山创业。当时兰溪市朱家乡余粮山的大红柿在省内外已小有名气,他便在余粮山包了100亩山地种柿子。余粮山海拔500多米,离市区24公里,上山道路崎岖不平,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山区生活过的小伙子来说,困难可想而知。
由于柿子生长周期长,成斌便利用时间和场地的优势琢磨起了山区养殖业。他先后养过螃蟹、蜗牛,但由于气候不适宜,前后亏了六七万元钱。后来他发现,余粮山不少村民在夜间捕石蛙,大家都说石蛙不仅好吃,而且能卖上好价钱。
成斌便琢磨开了:养石蛙是不是可行?通过观察,他发现余粮山气候环境很适合石蛙生长,于是他就开始搞石蛙养殖试验。
一开始他搞野生蛙驯养,结果养着养着,石蛙不断地减少,原来这些石蛙夜间会爬,多高的池壁它都能爬上去,然后逃走。为了防止石蛙逃跑,他给养殖池罩上了网。在野生自然状态下,石蛙喜欢潮湿、安静,特别喜欢在近水流、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并常共栖一处。其夜晚活动频繁,大多是在晚间四出觅食。为了驯养成功,成斌就依照石蛙的自然生长环境进行布置。后来他发现事实上石蛙并不喜欢这样的人为环境。于是他又对蛙池重新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近似于自然环境,又便于人工管理,还要防蛇、老鼠等天敌的措施。
随着一个个难关的攻克,一年后,成斌无师自通,种蛙繁殖成功,他高兴极了,这是从野生蛙过渡到养殖蛙的关键一步。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两年后,成斌基本掌握了石蛙人工养殖的技术。
日前,笔者来到他位于余粮山上的养蛙池,未近蛙池已听得一片蛙声。蛙池位于阴凉的山坳里,上面安置着黑色的丝网,两端铺设进、出水管,水是从山中泉眼引进的,细细地喷洒在丝网上,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成千上万只石蛙蜷伏在池里。成斌一边带笔者参观一边兴奋地向笔者介绍:石蛙学名叫棘胸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有滋阴降火、健肝补贤之功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自古以来,石蛙就是皇家宫廷名贵山珍这一,素有“蛙中皇后”之称。近年来由于人们大肆捕捉,野生蛙日趋减少,市场销路广。目前他的“余粮山石蛙养殖场”年产商品蛙5万只,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石蛙养殖场,但依然供不应求。尤其是接近年底时,价格更高,每公斤可卖到200元,经济效益显著。
9月9日,国家林业部野生动物司阮向工处长专程来到余粮山,肯定了成斌的做法。为了进一步扩大石蛙养殖规模,今年成斌又在山脚搭建了一个1500平方米的蛙池,他说,目前他掌握的变野生石蛙为人工驯养,是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业,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他要把它加以推广,让余粮山的农民一起来养殖,带领大家共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