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科技普及的法律。科普法的公布实施,对推动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科学素质,促进科技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科普法真正全面贯彻实施,让科普法名实相符,成为推动科技普及的有力保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仅仅是为科普法的颁布而高兴,让它停留在纸面文字上,不在实际工作中为科学技术保驾护航,那么科普法颁布不颁布并没有什么两样。
一、转变观念。
科普法第四条指出:“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由此可见,科普工作不是某家单位的工作,也不是科协的专利,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和职责。在科普工作具体操作实施中,各单位团体、每个公民都有义务、有责任把科普工作做实做细。只有这样,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得以逐步提高。因此,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靠短期突击,马上见效,而是要坚持不懈,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逐步得到提高。
一是要明确科普内容。在有些人包括有相当级别领导的眼里,科普工作是小儿科,既登不了大雅之堂,也创造不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要做的工作无非是宣传一点简单的科学常识,重复一下有关书本的内容。因而在组织人事安排上绝不会把各方面叫得响、拿得起的人分配到科协里。这大概也是科协科普工作长期先天不足的原因之一。科普法明确指出:科普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工作的涵盖面比任何工作都要广,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存。只要有生物的地方就有科普,比如说人只有吃饭才能生存,把这一简单的科学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让人掌握并在实践中加以领会和运用,这就是科普。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不懂得某一事物的科学原理、科学知识,但他实际上已经在按科学规律办事了,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已,如果稍有人加以指点,给予科普宣传,他可能会恍然大悟,理论和实践就会找到真正的结合点。所以,科普工作已经实实在在地渗透、贯穿于许多具体工作中。
二是转变观念。做科普工作要个个动手,人人参与。科普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光靠一两家单位努力,起不了什么作用,必须人人动手,并把它变为自觉行动,才能日进有功。以往我们科普工作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由于是科协单打独斗的行为,没有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因而成效不大。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从儿童走向成年的过程,为什么有的人成就不凡,有的人平平庸庸,这里除了自身因素之外,还与家庭幼儿期教育很有关系。如果父母是知识分子有较高文化知识,从小给他灌输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方法,他就能尽快走上轨道。有的人没有这种条件,再加上自身不努力,也就不可能创造辉煌业绩。这样一些浅显易懂的科学道理,可以说已重复了上千遍、上万遍,为什么有的人置之不理呢?这里就有一个科普需要齐动手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解决了,科普的意识也就增强了。
三是科普要深入到日常工作中。从科普的观点来看问题,每个单位特别是每家企业都有科普工作的职责。可以这样说:哪个单位科普工作越深入,哪个单位的干部职工素质就越高。比如你是建筑企业,除了对职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外,必须开展操作技能的培训教育,这本身就是科普。把操作的要领、原理讲清楚,职工严格按规程操作,不仅生产效率提高,质量得到保证,而重要的是员工的素质得到提高,企业档次也就上去了。所以说,科普工作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企业求进步、促发展的必备条件。人们常说西方国家的企业员工素质比我们高,为什么?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结合自身工作,把管理要点等科普工作做实做细了。如果我们的企业把科普工作放在可有可无的位子,开办培训班与知识讲座,企业职工可来可不来,来和不来一个样,那员工的素质怎么会提高呢?
二、改善设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科普宣传设施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更不能重复老一套。
一是改造“旧三件”。科普宣传的基本模式是:图板、分发资料、设立宣传窗。这三大件为科普宣传,唤起民众科学意识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经济发展了,情况有了新变化,对传统的精华部分要加以发扬,对不合时宜要加以改进利用。如图板宣传要以电脑制作的宣传画为主,这样省工省时又美观大方,比较有吸引力。另外,对科普宣传窗也要改进,首先是内容要适合时宜,有较强的针对性,制作要图文并茂,鲜艳亮丽;其次是设置上要有改进,最起码是要安装灯饰,以便观众晚上也能阅读相关内容。总之,对传统的科普宣传方式要深挖潜力,同时又要赋以时代的新意。
二是发展新三件:科普网站、科技报,开通新闻媒体的科普宣传和科普宣传车,从而形成新一轮的科普宣传攻势。我们义乌科普网于今年3月29日开始试运行,势头不错,平均每天有近50人次的访问量,相当于每天办了一个小规模的科普培训班。从而使得科普由以往的一年一活动变为天天有活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义乌科协知名度,扩大科普辐射面。今年六月,义乌市委组织部、财政局和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文件。此文件在网上发布后,周边县市科协都来点击阅读此件,增进了相互间的沟通与联系。另外,我们还创办了《义乌科技报》,并在义乌电台、电视台、义乌日报开办科普宣传专栏。所有这些新手段、新方法的运用,对扩大科普宣传的覆盖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是深入社区,宣传科普。去年,按照中央十部委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的要求,我们科协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等困难,走遍了城区21个社区,开展了42场活动,通过科普讲座、科普文艺演出、现场宣传、科普咨询等形式的宣传,使社区居民学到了许多科技知识。一些居民说:科普本身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才能使科普做到为民、便民、乐民。通过去年的“四进社区”活动,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科普必须走向社会、走向基层、走向群众,只有面对群众,宣传到基层,科普工作才算是真正找到落脚点。以此为契机,今年我们又开展了科普工作一月一活动,如二月份的科技、文体、卫生三下乡,三月份参与“3.15”宣传,四月份深入社区开展防非典宣传。五月份在宣传部统一领导下,开展文化双建设活动,送科技书籍到农村,六月份开展“崇尚文明、告别陋习”活动,与互联网协会一道到社区开展电脑、卫生知识等方面科普宣传。科普要变为活水,源头在哪里?就是不断开展活动。可以这样说,生命在于运动,科普在于活动,不活动就没有生命力。
三、增加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普工作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这一部分做强做活,必须以经济为依托。从目前情况看,可从这几方面进行思考谋划:
一是财政要实行倾斜政策。按照科普法的规定: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科普经费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不能局限于人均三角、伍角的死规定。今年,我市的人均科普经费已达到人均六角,比去年增加了一角,看起来不是很多,但按全市64万人口计算,就是一笔较大的数目了。有人能干事,有钱好办事,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没有钱要办成事就很困难。所以,财政对科普工作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科普工作要走市场化的道路,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普工作。从去年我们尝试的情况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年的“四进社区”和无公害猪肉上市宣传活动,由科协牵头,带动相关企业开展科技产品的科普知识宣传,使居民和消费者从科学的角度审视电脑和无公害猪肉的发展前景,不仅增强了科学消费意识,又扩大了科普宣传,活跃了科普宣传气氛。一些科技产品要走向市场,走向千家万户。光靠广告宣传还远远不够,如果与科普工作相结合,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科协来说不仅仅是节约了资金,更重要的是调动了企业科普宣传的积极性。这种双赢的工作方法,很值得试一试。
三是以科普宣传养科普宣传。按常理,科普宣传是不赚钱的。科普法二十五条规定: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兴办科普事业,可以依法获得资助和捐赠。按此规定,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探索,帮助企业开展科普宣传,把科技产品推向市场,科协组织在企业自愿的情况下可以依法获得资助。另外,设立科普画廊、橱窗,在保证科普宣传的前提下,也可以让科技企业到科普画廊等宣传阵地介绍科技产品的性能等科普知识,展示企业形象,按照科普法规定,科协组织也可以获得一些资助。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按照科普法大胆去闯,大胆去尝试,科普工作不仅会创出一片新天地,而且会迎来科学的又一个艳阳天。
2003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