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一批敢想敢做的义乌人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如今,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举世瞩目,正是他们勤劳、刻苦、智慧,造就了义乌这个国际性商贸城市。今日的义乌,市场集聚效应更为明显。而且已不限于商贸、旅游、餐饮•••敢为天下先的义乌人,试图在传统农业上也有一番大作为,而本文所介绍的王卫伟,不过是其中向科技型农业进军的一个弄潮儿。
王卫伟是义乌市稠江街道崇山村村民,也是义乌一家大型服装厂的老板,生产销往中东的服饰。服装厂是从父母手中接手的,也可以说是家族企业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父母便创办了这家服装厂,可谓“第一批吃上螃蟹的人”。服装厂为王卫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也锻炼了他的经商头脑。但是,据王卫伟所说,近年来生意越来越难做,过去每年的销售量达100万件以上,如今也只能缩水再缩水了。
与水培植物结缘
在这个企业进退维谷的关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卫伟有幸结识了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科研成果---水培蔬菜。水培蔬菜,是指大部分根系生长在营养液液层层中,只通过营养液为其提供水分、养分、氧气的有别于传统土壤栽培形式下进行栽培的蔬菜。水培蔬菜生长周期短,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这引起王卫伟的浓厚兴趣。
回家后,他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水培蔬菜集聚无农药、富含矿物质等优点,在上海、杭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广泛被市民接受,销路良好,每斤水培蔬菜价格在10元左右。王卫伟便在心中盘算着:如今义乌城市开始大范围旧城改造、旧村改造,人均耕地面积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人民日益富裕,对生活质量、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可是义乌本地无公害蔬菜、水培蔬菜市场却有大块的空缺,如果在义乌蔬菜市场上推出水培蔬菜,并且推出阳台种植水培蔬菜,不就填补了义乌市水培植物的空缺了吗?
水培植物落脚义乌
2012年7月,王卫伟做了大量工作,终于选定在崇山村一块空地上开展水培植物培养种植,并命名为“崇山生态园区”。整个园区占地面积200多亩,王卫伟划定1300平米作为生态种植大棚。 生态棚质量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棚内温度、湿度得在一个适应农作物生长的点上保持平衡。这就对覆盖大棚的薄膜要求很高,王卫伟使用以色列进口薄膜搭建大棚,仅人工费就用去20多万。搭建好的生态大棚犹如一个大型的蒙古包,据王卫伟介绍,生态棚有它自己的命名——鸟巢,是现今国内最大的生态大棚之一。目前在生态棚内已经栽种着许多苗木,包括蔬菜、花卉、树苗等。大棚内设有专业的机房,由电脑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并且每隔50秒系统就会自动喷洒一次营养液,实现了蔬菜无公害有机生产。并且采用立体框架结构,有效地利用了空间,拓展了使用面积。结合义乌实际和行业特色,王卫伟还推出了水培花卉的种植。
拓宽思路 打开销路
2012年对王卫伟来说,是心怀忐忑的一年,也是转折性的一年。从服装厂到生态农业,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王卫伟能顺利跨越吗?
为了园区生产、经营能顺利展开,王卫伟拓宽经营思路,推出水培花卉种植、阳台水培植物种植等多种产品,并且已经与当地的花鸟市场、农贸市场成功洽谈合作细则。新年伊始,王卫伟还在生态园区内规划出垂钓、农家乐项目,打开了义乌水培植物的销路。
2012年11月,义乌市科学技术协会一行慕名来到王卫伟的生态园区内进行考察。科协主席陈炫华高度评价了园区内的生态农业科普工作,并提出,生态农业要和科普宣传相结合,搞好园区建设,努力搭建园林式生态园区,形成科普示范基地。在义乌各大农业市场大力推广无公害有机生产,努力打响自己的品牌,打开销路,把园区发展成一个集科普宣传教育、生态宣传教育、餐饮、观光休闲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