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学生聊科普创作
作者:(据义乌商报) 发布时间:2008-12-23 04:51:06 已读:621 次 文章来源:(据义乌商报)
近日,义乌三中北斗文学社社员集聚报告厅,一场科普创作知识讲座在这里举行。主讲张希盛,系省科普作家。1974年开始科普创作,三十余年笔耕不辍,收获颇丰。其最近出版的《染绿涂彩情自浓》,绝大多数是林业题材的科普文艺作品。
闯入科普创作园地
张希盛1968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长期从事林业工作。他的第一篇科学散文《楝树的情结》,引起了较好反响。楝树“是我印象较深的一种树”,童年时,母亲曾用楝树皮煎汁帮“我”驱蛔虫;长大成人后,父亲曾用楝树材做扁担伴“我”远行;成家立业时,门前的楝树撑起凉荫一片。文章短小,但感情真挚,如同一枚橄榄令人回味。张希盛擅长写科学散文,也涉足科学诗、科学小说。
张希盛是勤奋的。白天跋涉在山林丛莽,晚上就在灯下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凝成文稿。他一度为广播电台《文化长廊》节目撰稿,一年下来,录用稿件达150余件。他的许多科普文章发表在《义乌日报》上。此外在《森林与人类》、《华东森林经济》、《浙江林业科技》等国家级、省地级杂志刊发科技论文近二十篇。
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科普创作
“时代变了,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就会成为新型的文盲。” 张希盛认为,公众科普意识相对薄弱,与知识经济时代极不适应。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需要有更多的人投身科普创作。在义乌三中北斗文学社社员的作品里,他很高兴地看到这种科普创作的萌芽。
张希盛结合自身的实践,对如何写好科普文艺作品提出了一些忠告:“写科普文章同为人处世一样,一定要立足本行本土,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学科、拿手的体裁、最有把握的题材去写,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暂时不要去写自己并不熟悉的学科,不懂或似懂非懂的题材。因为那样写,搜集资料、核对数据都会有困难。初学写作的,不妨从科学说明文等写起,再写科学散文、科学小说、科学诗等。”
科学说明文总的要求是什么?科学诗是什么与什么联姻的产儿?写科普作品的主要步骤有哪几个?……抢答是本次讲座结束前的一个互动环节。学生的回答准确无误。那种热烈的场面,让张希盛经久难忘。